显示标签为“看点”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看点”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2007年3月19日星期一

我們的人民代表




白天文明不精神,晚上精神不文明
真想知道我們的好代表晚上都在做蝦米?

2007年3月9日星期五

《IT时代周刊》:从Yahoo邮箱看细节与失败

日前,英国《卫报》网站一篇分析文章指出:“美国互联网巨头无法打入有利可图的中国市场.”  文章列举说:为进入中国,亚马逊购买了卓越网,随后似乎很快加入“受伤者”的行列.2006年,西方“元老级”网站之一的雅虎放弃了在中国的业务,将其卖给竞争对手阿里巴巴.  而最近还有报道说,MSN将与中国本土搜索引擎百度公司合作,这意味着MSN已默认在中国失败了.  不是说“狼来了”吗,怎么这些狼的表现这样差劲?当然,这一方面说明中国人“很行”,但更主要的,还是这些狼不行.或者,这些狼在美国很行,到了中国就不行了.  近日,我忽然从一件小事上,发现了问题的答案.这事情很小,但影响很大,这就是雅虎邮件的中文总出乱码.我们不必抽象地谈论“外商失败之谜”,美国互联网企业在中国可能犯的各种错误,雅虎在这件小事中几乎都犯遍了.  大家只要在百度上键入“YAHOO邮件”就会发现在“相关搜索”主题词中,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就多了个“YAHOO邮件乱码”.这意味着“乱码”已经成为“YAHOO邮件”的一个标志.  一般来说,自己的名字跟一个负面的词出现在一起,这是出问题的不祥之兆.因为只有这个负面信息大量跟你产生了关联,才有可能在“相关搜索”这一级别上,出现在主题词中.而“YAHOO邮件乱码”这个警示信号出现了这么久,看不出雅虎的高层人士有什么反应和动作.因此它给人们一个印象,雅虎高层似乎并不关心网上搜索反映出的民意,不在乎自己的品牌是否沾上了污点.  杨致远说:“我不同意用'失败'这个词.我的个性使我总是向前看,我真的相信,要进入中国绝对需要这样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我们第一步是建雅虎中国,不是看第一步走得好不好,而是看是不是一直走下去,我们这次就是来宣布准备走第二步.”我建议要把已经发生的事情解决了,再往前看.品牌如果倒了,也就没有第二步,第三步了.  “外商失败之谜”的第一个答案是:外商如果不关心自己品牌在中国网民中的口碑,他们就注定会失败.用“YAHOO邮件乱码”继续搜索,会发现有13万个网页在集中谈论这件事,这意味着什么?说明YAHOO邮件已经 “乱”透了.  “外商失败之谜”的第二个答案是:任何小事情,经过中国人的传播,就会变成大事情.外商互联网企业在中国的失败,其实没什么大事情,都是栽在一些小事情上,这些小事情经过放大,就是天王老子,一样被压扁!  YAHOO邮箱问题让我惊奇地发现,YAHOO难道没有一个技术检查员,或用户测试员,收发过一封中文信件吗?13万页的讨论说明,全球成千上万的华人都在底下对YAHOO窃窃私语,只有杨致远一个人听不到.既没有朋友,也没有同事、下级向上反映这个问题.  YAHOO信箱是我认为最好的一个信箱.即使出了这个问题,我仍然认为它是最好的一个信箱.但它现在注重外在的扩张,却忽略了内在的细节,如这个编码BUG.这就像汽车光注意升级功能,却忽视了细节的完美.奥迪车为什么比别的车贵一倍,其实它的功能很朴实,成功全在细节的完美.  “外商失败之谜”的第三个答案是:不拘小节、大大咧咧的牛仔风格和散漫的做事方式,不适合在中国市场生存.它甚至会让一个技术领先的公司,在重要技术细节上栽跟头.  如果是微软出了此类问题,或网上出了一个病毒,一般几天内,甚至一天内,就会有人提出解决方案,官方的解决方案也会很快跟上.但“YAHOO邮件乱码”这个问题,提出的人逐月增多,但提出解决的几乎没有,甚至在一些专业技术网站上,这个问题被讨论几个月,也提不出个像样的方案.  “YAHOO邮箱乱码”在技术上是这样一类问题,它是技术马虎造成的.因为没有技术含量,高手不屑于去解决它,官方也认为不值得当个大事;低手又解决不了,造成几十万网民持续不断的痛苦,而且苦不堪言.放在美国,可能用户自己动手就解决了,可中国的许多人都不懂技术,所以外商对这类用户的服务,要特别动脑筋.用户那里出了问题,几个月内都反馈不到公司.这件事反映了YAHOO服务体制上的重大缺失,就像苏小妹讽刺她哥哥苏东坡“脸长”说的“去年一点相思泪,如今方始到唇边”.一个服务失败的公司,一个对用户马虎的公司,怎么能在中国混得好呢?  “外商失败之谜”的第四个答案是:在中国市场上,技术服务要从最低起点做起,只想解决大问题的公司,总是跌在小河沟里.懂中国市场的人,一定要从小事做起.如果没有技术服务力量,就不要把一切弄得太复杂,尽量把产品弄得简单一些,复杂无异于自杀.  外商互联网企业就是这么奇怪,它可以让中国人长达几个月处于极端痛苦之中,对几十万中国用户的痛苦求救充耳不闻,然后像“思想者”那样托着腮帮痛苦地只思考一个“重要”问题:我在中国为什么总是失败呢?文/姜奇平,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IT行业资深专家,多家媒体专栏作者

微软遭河南消费者再次起诉

3月5日,记者从河南郑州国基律师事务所获悉,因为涉嫌欺诈消费,美国微软公司再次被郑州消费者起诉.3月2日,郑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正式受理此案.此前,该消费者曾起诉微软霸王合同.  2006年7月6日,郭力花费人民币750元从被告河南省连邦软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处购买被告微软公司生产的WinXP软件一套.他在使用winxp 软件安装相关系统时,发现使用该软件必须同意Microsoft软件《最终用户许可协议》和MICROSOFT软件《最终用户许可协议补充协议》列举的诸多限制性使用条件.郭力认为:在电脑上打开光盘进行安装时才发现这两个协议.仔细阅读之后,发现这两个协议有多处都显失公平,对消费者明显不利.微软公司的《最终用户许可协议》在开头就规定了“一旦安装、复制或使用'软件',即表示您同意本《协议》之条款”,他认为这项条款违反了合同的基本原则———“自愿一致的原则”,是霸王条款,决定起诉销售商、微软(中国)有限公司以及微软公司.2006年10月23日,北京市第一中级法院受理了此案,并将于 2007年8月30日开庭审理.  在微软“霸王条款”案的多方取证过程中,郭力又发现这些限制性使用条件,不仅限制了原告作为软件权利人对软件的使用,而且微软在生产、出售该软件时,既未在产品包装上明示这些限制性使用信息,也未以其他任何合理形式告知原告这些产品使用限制信息,侵犯了自己作为消费者的知情权,他决定再次起诉河南省连邦软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和微软公司.  郭力请求法院判令二被告就其销售Microsoft软件时隐瞒相关产品使用限制信息的欺诈行为,对原告公开赔礼道歉,并双倍退赔原告购买 Microsoft软件的购货款人民币1500元,并承担本案全部诉讼费用.3月2日,郑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正式受理此案.  曾经起诉深圳派出所歧视河南人的郑州国基律师事务所律师,法学博士任成宇出任郭力的代理律师.他认为:二被告故意隐瞒产品使用限制信息的行为,构成民事欺诈.该民事欺诈行为,导致原告错误购买了二被告的产品.原告为维护民事权益,提出前列请求,完全是正当合理的.   消息原载《民营经济报》

2007年3月7日星期三

接听免费时限从3秒延长至12秒

日前,政协委员陆锡蕾、田惠光等在向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提交的《关于规范电信业资费方式的建议》提案中,在双向收费无法彻底废止的情况下,建议电信行业实行12秒以内的被叫电话免收费方案.据了解,信产部目前只规定“通话时长在3秒以内的超短话单一律不计话费”.

提案内容

该提案称,在双向收费制度下,非恶意的错拨电话也会造成无过错用户利益的损失.而通常情况下,错拨的电话一般会在12秒之内挂断,所以,无论是出于弥补双向收费存在的漏洞,还是出于保护无过错用户权益,都应废止双向收费制度.

提案还称,如果目前废止该制度的条件尚不完善,建议电信行业实行12秒以内的被叫电话免收费方案,此方案基本不损害运营商利益,又对消费者权益有较好保护,还可以为有关部门探寻更好的收费方式提供一个缓冲平台.

据了解,几秒之内的通话称为“超短话单”.产生超短话单最常见现象是对方用户终端是传真机或录音电话等自动应答设备,或者对方用户话机或线路有故障,外面打进来一接听就断,或者拿起话机听不到对方的声音等原因.这些问题给用户带来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此举如果能够实现,对广大电话用户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但记者采访一些行内人士获悉,从3秒到12秒时间虽短,却仍是艰难的一步.

一来,影响运营商收入难获认同.信产部2000年就已出台规定“通话时长在3秒以内的超短话单一律不计话费”.但实际上,一些地方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偏差, 各地均有用户投诉不执行规定的情形.原因在于,技术上问题并不大,但影响电信企业的收入并不小.就用户通话时长而言,12秒以内的被叫电话所占比例并不大,就多数用户而言,可能占据不到一成.但对于目前3.6亿固定电话用户,4.6亿手机用户来说,累计起来可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二来,仍缺乏计费的有效监督.据了解,目前电信运营商的计费系统,虽然信产部会定期进行监测,但仍缺乏质监部门的介入.即便施行“12秒内接听免费”,计量权和解释权也都掌握在运营商手中.

现有政策:3秒以内一律不计话费

广东移动:移动用户在国内发生的3秒以内的长途话单话费全免,一次拨号IP电话产生的3秒话单话费全免,国际漫游来访用户3秒以内话单话费全免;移动用户国际漫游的被叫话单3秒以内长途话单不计长途费.

广东联通:错收的超长超短话单(通话时长在3秒以内或因网络故障原因造成的有一方用户的话单超过2小时),实行话费误差双倍返还和短信差错先行赔付.

来源: 大洋网-广州日报

正版Windows Vista:正规军打不过游击队!

价格仅相当于正版1/100的盗版Vista,正迅速抢占市场.昨日从渠道人士处获悉,一条集破解、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盗版Vista产业链已悄然成型,相关产品正通过包括互联网、传统销售渠道在内的各种销售终端在市场上蔓延.对此,微软方面表示,已经关注到,并一直密切关注着盗版Vista方面的信息.但微软也表示,由于打击盗版存在难处,目前仍很难采取直接有效的打击手法,“建议大家使用正版”.

价差“制造”市场空间

记者了解到,目前市场上对盗版Vista、激活号、序列号的“叫卖”相当活跃.由于种种可以理解的原因,这些叫卖者很少直接出现在电脑城、IT市场,很少与买家发生面对面交易,也不太有卖家敢把产品公然放在柜台出售.不过,当交易平台转换到互联网上的时候,情况就截然不同了.渠道人士表示,绝大部分盗版 Vista都是通过互联网交易的.

今年1月30日,微软Vista正式发布.据透露,微软给国内OEM厂商的每套预装费用约300- 400元,而在店面零售的Vista彩盒版价格则高达2000多元.此间价差给盗版Vista、激活号、序列号以巨大的市场空间.记者在一些大型社区网站、电子商务平台上搜索关键字“Vista”,得到了成千上万条“求购”或“销售”盗版Vista、激活号、序列号的信息.一套盗版Vista个人版的最低售价往往只需30元左右,相当于正版价的1/100强,而激活号、序列号的网上叫卖价甚至只需15元或更低,还有卖家公然提供在线激活服务.

30元盗版能用半年

联络到一位销售销售Windows Vista简体中文旗舰版的卖家.该卖家正以每套30元的价格销售简装Vista——包括一张DVD刻录盘、一本Vista辅助破解教材.卖家坦言,所销售的Vista是“优质的DVD刻录盘”,是从“正版Vista原版COPY(复制)制成”,并声称该产品是“官方正式中文版”,而非BETE或者预览版.显然,卖家并不讳言所售产品是盗版这样一个事实.

微软Vista的激活号和序列号基本为一一对应的,此类盗版复制品能否正常激活使用呢?该卖家强调,上述软件附带的正版序列号可以通过微软最新正版验证,“可激活,可在线升级,并可下载微软正版增值计划,享受到正版用户的一切待遇”.他解释说,有关破解的问题将在辅助教材中有详细解释,用户只要按照教材的说明步骤进行,就可以正常使用.

不过,该软件并非一劳永逸的.“我们保证你购买后至少可使用半年,即,在半年内享受跟正版用户一样的待遇,比如更新、下载补丁等;半年后若觉得好用,可继续跟我们买———只要30元,可以使用半年;而买正版要花2000多元,且正版也只有一年的激活期,到期还要另外激活的.”据悉,目前市场上关于Vista的破解有三种方法,即时间停止法、彻底破解法和建立镜像法.而上述盗版Vista多数采用建立镜像法,即卖家提供在线激活服务器来实现对Vista的激活使用.

盗版产业链浮出水面

据透露,在满天遍野的盗版Vista背后,隐藏着一条完整的盗版产业链条,甚至可应客户要求制作不同版本、不同包装的Vista.

记者获悉,这条产业链条包括“破解”、“工厂(生产)”和“分销”三大环节.其中,“破解”是整条产业链条中的技术核心.知情人士表示,“破解”端主要由一些网络俱乐部、黑客联盟担纲负责,这些民间组织由一些IT精英、IT技术人员或IT爱好者组成,热衷挑战IT技术难端,这些成员甚至还会跟海外相关联盟进行技术分享.

当“破解”端完成技术破解后,下一个流程就是将相关程序交给“工厂”,由其批量生产.事实上,所谓“工厂”,也许只是一个家庭作坊,通过DVD刻录的方式大量复制光盘.一般情况下,“工厂”提供的盗版Vista是简装的,光盘表面并无任何Vista的标记.若用户提出要求, “工厂”也可提供完整的包装、喷绘服务,做出的盗版Vista表面上看跟正版相差无几———这要求客户的预定量在1000张以上.从价格上说,简装 Vista大约30-50元,而带完整包装的Vista则在100-200元左右.

“分销”环节是盗版Vista流入市场的关键.知情人士表示,出于众所周知的考虑,“工厂”与“分销”两个环节之间不会发生面对面的直接交易,而是通过快递完成交易.即,终端卖家跟“工厂”下单后,货走快递、钱走账户,彼此不会见面.

微软:“我们能做的就是建议大家使用正版”

昨日,微软相关公关人士表示,公司已经关注到市场上盗版Vista的情况.“我们一直有跟销售商、用户沟通,希望大家保护版权.”该人士无奈地表示,盗版难以根除,不仅微软遭遇盗版,其实几乎所有IT企业都面临这个难题.

从微软角度来说,由于很多盗版的使用和流传都是个人行为,公司很难对个人展开一一追讨.“从目前来说,我们能做的就是建议大家使用正版,且尽可能提供更完善、更安全、更廉价的软件来吸引用户使用,尽量提高产品的性能.”不过,该人士也表示,眼下Vista仍无价格松动的迹象.


作者:黄梅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iPhone Commercial

2007年3月6日星期二

.CN域名即将大幅降价!

接CNNIC通知,国内各注册商已经证实,从明天中午12点起,所有英文CN域名首年注册只需要1元,续费价格不变.....年前就有消息传出说.CN即将降价,刚刚从万网的许多代理那了解到,已经收到万网的通知,明天(也就是3月7日)12点,万网的.CN(org.cn;net.cn;.cn)域名注册价格将下调,注册价格在3-5元之间,续费价格保持不变,消息绝对真实.可以立即注册成功.立即使用...

还有时代互联从3月7号起新注册英文CN域名代理价最低只要8元!
没有域名的朋友可以快去注册一个,抢注个好一点的..

中关村惊现Vista正版序列号 价格500到700元

目前在北京中关村一带已经出现了微软操作系统Vista正版序列号,目前这些被中关村小贩们叫卖的Vista正版序列号价格大约在500元到700元之间.
一名叫卖“Vista正版序列号”的小贩称这批Vista正版序列号来自于Vista的OEM厂商(OEM序列号是无法正常在零售版本上激活的,CB注),但其拒绝透露更多详细信息.目前尚无购买该序列号的人士证实序列号时候真实有效.

微软中国一名工作人员表示称对上述具体情况不了解,因此对此事不好做评论.来自国内一家与微软合作的OEM厂商内部人士则表示,不排除出现序列号被泄露的情况.

2007年1月30日,微软在中国与全球同步向消费者发售Windows Vista和2007 Office system这两款微软最新旗舰产品.微软官方称,作为微软有史以来最高质量、并经过最全面测试的版本,Windows Vista的创新设计旨在改进人们利用技术沟通、互联、创造和分享内容以及娱乐的方式.微软选择了18家OEM厂商作为其主要合作伙伴,无论是微软还是这些OEM合作伙伴均投入了大量的资源进行Vista市场推广.

消息来源:Sohu IT

全球Web最重要50人评选揭晓 马云上榜

《PC World》网站日前评出了全球Web界最重要的50人.阿里巴巴CEO马云跻身50强之列. 此外,苹果CEO史蒂夫·乔布斯、雅虎创始人杨致远、微软首席软件架构师雷·奥齐和eBay首席执行官梅格·惠特曼等纷纷上榜.


事实上,跻身50强的并非只有50人,而是62人.只不过,一些上榜人物以一个“团队”出现更为妥当.如Google联合创始人拉里·佩奇、塞吉·布林,以及CEO埃里克·施密特,就是以一个有机的整体而出现.以下为《PC Wworld》网站评出的全球Web界最重要的50人:

1. Google联合创始人拉里·佩奇、塞吉·布林,以及CEO埃里克·施密特

2. 苹果CEO史蒂夫·乔布斯

3. BitTorrent联合创始人布莱姆·科恩(Bram Cohen)

4. 暴雪(Blizzard)总裁迈克·莫汉(Mike Morhaime)

5. 维基百科(Wikipedia)创始人Jimmy Wales

6. Kleiner, Perkins, Caulfield & Byers风险投资家John Doerr

7. Craigslist创始人Craig Newmark

8. 福克斯交互媒体总裁Peter Levinsohn

9. Google搜索产品副总裁Marissa Mayer

10. YouTube联合创始人Chad Hurley和陈士骏

11. 联邦通信委员会主席Kevin J. Martin

12. Electronic Frontier基金会主席Brad Templeton

13. Cyworld首席执行官Henry Chon

14. M&A, IAC/InterActiveCorp战略副总裁Shana Fisher

15. Skype与KaZaA联合创始人Niklas Zennstrom和Janus Friis

16. WordPress 开发员Matt Mullenweg

17. Linden Lab首席执行官Philip Rosedale

18. DeCSS加密程序开发者Jon Lech Johansen

19. 雅虎联合创始人杨致远、David Filo及CEO特里·塞梅尔

20. 阿里巴巴CEO马云

21. Internet Archive主管Brewster Kahle

22. 微软首席软件架构师雷·奥齐

23. Daily Kos博客作者Markos Moulitsas Zuniga

24. 亚马逊CEO杰夫·贝索斯

25. PodTech.net媒体开发副总裁Robert Scoble

26. Federated Media董事长John Battelle

27. Creative Commons首席执行官Lawrence Lessig

28. eBay首席执行官梅格·惠特曼

29. 美俄勒冈州议员Ron Wyden

30. TechCrunch博客作者Michael Arrington

31. 译解密码专家Bruce Schneier

32. Digg创始人Kevin Rose

33. Interesting-People.org创始人David Farber

34. PowerLine作者John Hinderaker、Scott Johnson和Paul Mirengoff

35. ICANN董事会主席Vinton G. Cerf

36. O'Reilly Media创始人Tim O'Reilly

37. Fark.com创始人Drew Curtis

38. Techmeme创立者Gabe Rivera

39. RSS 2.0作者Dave Winer

40. Mozilla工程副总裁Mike Schroepfer

41. 好莱坞博客作者Perez Hilton

42. Y Combinator创始人Paul Graham、Trevor Blackwell、Robert Morris 和Jessica Livingston

43. F-Secure病毒主管Mikko H. Hypponen

44. Slashdot.org创始人Rob Malda

45. Gawker Media创始人Nick Denton

46. W3C主管Sir Tim Berners-Lee

47. Podcast 节目TWiT创立者Leo Laporte

48. 伊拉克战争博客报道者Mohammed和Omar Fadhil

49. Adaptive Path总裁Jesse James Garrett

50. MySpace名人Tila Tequila

来源:赛迪网

中国版HD-DVD技术规范正式获得DVD论坛批准

3月6日,据海外媒体报道,DVD论坛已于2月28日正式批准中国版HD-DVD技术规范.


此前,中国光盘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曾向媒体表示,中国版HD-DVD可以有效规避专利,降低在中国国内的生产成本.而中国HD-DVD的对手EVD则称,“清华(清华大学光盘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把中国碟机厂商全坑了!”该标准将把国内碟机厂商逼到了绝境上,在高清时代失去了海外发展的机会.




据悉,在第37届DVD论坛指导委员会会议上,共通过了12项规范修订的申请,其中包括HD-DVD-RW标准确定,这意味着HD-DVD标准规范都已齐全.
据DVD论坛公开资料显示,中国版HD-DVD的全称为中国高密度只读光盘(C-HD DVD-ROM)物理技术规范,版本号为10.0,仅用于中国.据了解,该技术规范由中国光盘国家工程研究中心(OMNERC)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CETC)提出,由DVD论坛制定.



DVD论坛简介:


DVD论坛成立于1997年8月,其工作是开发DVD格式并促进传播,目前有220家成员公司.其核心成员由10家DVD厂商组成,又称“10C”,分别是日立、松下、三菱、飞利浦、先锋、索尼、汤姆逊、时代-华纳、东芝和JVC,向中国DVD厂商收取专利费的厂商均在其列.
来源:TOM科技

2007年3月4日星期日

标称兼容Vista却无法安装,用户表示对联想失望

有网友在联想“阳光部落”论坛中发帖,述说了他购买联想帖有“Vista Capable”标签的锋行X7010电脑无法安装 Windows Vista 的遭遇。之后又有网友在远景论坛发帖提出同样的问题,并表示对联想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表示彻底的失望:

根据介绍,这款电脑是兼容Windows Vista 的,机箱上也贴有Vista Capable的标签,表示兼容Windows Vista系统。但据了解,不止一位用户表示,他们试图在这款机器上安装 Windows Vista 时,无论升级安装还是从全新安装都会蓝屏。错误代码:stop:0x0000007e (0xc0000005,0x8A3A7877,0X82A032F0,0X82A02FEC

有用户经过检验该机器的主板根本没有通过 VISTA检测,用主板的自带的集成显卡可以安装VISTA,用标配的 Geforce 7300LE 128M DDRII PCI-E 高性能独立显卡就没办法安装,换成其他品牌显卡也不能安装VISTA。用户表示:“联想作为国内最大的知名品牌商,这款机器主板没有经过严格的检测就随便贴上VISTA标签糊弄消费者,还说什么这款机器经过严格的硬件检测和兼容完全支持VISTA,我真的对联想彻底的失望了!”



该机型配置信息:


产品名称 联想 锋行 X7010 PD915 1024160sGV(R)(W)
处 理 器 英特尔 奔腾D处理器915
处理器速度2.8G
2×2MB二级高速缓存
800MHz前端系统总线
操作系统 正版Windows? XP SP2 简体中文版操作系统
特色功能 “模式转换”,动力随心操控:极速、自动、静音三种模式满足不同场景需求;
“人性设计”,配置由我作主:免工具拆卸设计,易于硬件系统维护升级;
“系统拯救”,全面安全保障:全新2006版,系统备份/恢复、底层杀毒,驱动与软件智能安装,确保系统高枕无忧.
存储系统 1G DDRII 533 /160G 7200转高速SATA硬盘
光  驱 DVD光盘刻录机(CD、DVD、CD-RW刻录、DVD+RW刻录)
显示系统 5ms 22”宽屏液晶显示器[注]
Geforce 7300LE 128M DDRII PCI-E 高性能独立显卡
I/O系统 10M-100M集成网卡 / 1394接口/ 8合1读卡器/ USB 2.0接口 / USB光电鼠标/人体工学功能键盘
音响系统 集成5.1声卡+木质全音域高品质2.0音响系统
22”宽屏液晶显示器分辨率支持1680×1050

Google自我审查的FAQ(之一)

编者按:这篇文章来自Google Blogoscoped,原文Google Censorship FAQ,由谷歌治印翻译,cnbeta转载了目前已经翻译的部分.

Google审查搜索结果吗?
是的,有时候他们针对不同的国家审查,比如在德国、法国、中国.有时,特定的内容在全球都会被审查(包括美国的搜索结果,比如被审查的新闻组信息).

其它搜索引擎也会自我审查吗?

是的,Yahoo、MSN以及其它搜索引擎也在不同的国家审查搜索结果.

什么是搜索引擎审查?

从这个FAQ的广度来看,我会把审查定义为过滤搜索结果,因为政治或条例的原因,而不是因为它们是垃圾信息、不友好、或者侵害版权(不过每个人的标准可能不同).

本地化的搜索引擎总是显示不同的搜索结果,我们怎么知道那是不是被审查过的?

因为大多数情况下Google在审查后都会告诉你,所以我们能够区分搜索结果的不同是由搜索引擎的本地化造成的,还是由审查造成的.在当地搜索引擎中使用“site:”加一个我们怀疑被审查的域名做搜索,我们能够验证特定的缺失站点.

在Google的搜索结果中还有哪些其它形式的过滤?

Google有时还会把整个站点移除,如果他们侵犯了版权(有人能发送一个DMCA——数字千禧年著作权法案——来投诉Google),或者违反了 Google的网站管理员指南(比如:如果一个网站含有只能被搜索机器人看到而不能被使用者看到的隐藏的关键词).如果你激活了Google的安全搜索, Google可能还会去掉含有成人内容的站点(在某些国家,用户在搜索偏好中不能操控安全搜索选项).另外,Google在传递某些内容之前可能会显示警告页面,这在YouTube和Blogspot博客上会发生.还有,Google通常不允许清楚的成人内容在他们提供的任何服务上出现(比如 YouTube、Blogger).最后,Google有时会从Google排行榜的报告和Google Suggest功能里移除成人内容.

Google都审查哪些内容?

这取决于在哪个国家.在德国,Google审查某些纳粹网站,比如Stormfront.org.在美国,Google审查含有儿童色情画面的网站,Google的Sergey Brin说过.在中国,Google除了审查人@权组织,比如HRW.org(人#权观察),还审查很多其它东西,比如“台$独”、现任和前任主席的名字、地点的名字、历史事件等等.由于Google在中国的审查范围很广,审查关键字的名单很庞大,而且很多都跟敏感问题无关(除非被审查的网站在搜索结果中出现).

Google审查了多少网页?

Google知道,但他们不会告诉你的.数量大概是成万上亿.你可以用“site:”来做一些比较;比如在Google.cn中搜索“site:news.bbc.co.uk”, 返回0个页面,而在Google.com上做同样的搜索会返回大约2,250,000页,也就是说可能单单BBC一个网站就有超过两百万个页面被审查掉了 (Google的页面计数只是一个粗略的数值,而且由于一些审查之外的原因,数值在本地结果中也经常不同;不过,这种方法仍然能在缺失页面数量方面给出一些很好的指示).

Google比其它中文搜索引擎审查得多还是少?

这很难衡量,在某种程度上也取决于你查询的关键词.通常,Google是最后一个做中文审查的.不过,当有“敏感”内容的时候,其它搜索引擎会比Google显示得更多,比如MSN.com.cn能返回很多中国国家主席的图片,但Google.cn一张图片也不会显示.

在Google以Google.cn进入中国之前,中国人有搜索引擎吗?

是的,不管Google是否在这个市场中,中国人都有很多个搜索引擎可供选择.

Google在哪些搜索服务中做审查?

自我审查在很多Google的服务中都被发现,包括网页搜索、图片搜索、新闻、论坛(Google的Usenet讨论组搜索)、和地图(比如在印度或美国政府的要求下).Google有时还由于不同的原因移除Blogspot和YouTube上的内容,Google在这里所扮演的角色是主人,而不是其他人的内容的传递者.

Google会提示审查行为吗?

大多数情况下Google会在搜索结果的最下面放置一个声明,不过在2006年初之前不总是这样的.声明可能会是“作为对一个被提交到Google 的法律要求的回应,我们已从这个页面中移除了N个结果.如果你愿意,可以在ChillingEffects.org上阅读更多关于这个要求的内容”,或者 “作为对我们收到的一个法律诉讼的回应,我们移除了一条或更多信息.如果你愿意,可以阅读这个法律诉讼”,或者在中文站上显示“据当地法律法规和政策,部分搜索结果未予显示”.

其它中文搜索引擎上也提示审查行为吗?

是的.例如,当搜索结果被审查的时候,MSN在中国显示一个“已删除部分结果”的声明.雅虎不(或者不总是)提示审查行为,不过他们曾经有过“我们已经帮你过滤掉了多余的网页”或者“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部分搜索结果可能未予显示”的信息,根据来自的人%权观察的报告.

Google的提示很容易被看到吗?

Google决定把审查提示放在搜索结果的底部(不是顶部),这个地方很多人,但不是所有人,都能看到(有些人只看顶部的结果).但显然如果你想找的话很容易就能找到.

Google的自我审查是透明的吗?

当你碰到一个特定的搜索结果的时候Google会提示他们审查了什么内容(他们不是一直都这样做的,但自从2006年以来就成了例行公事).不过, Google公司回应下面这些问题:他们具体怎样审查、审查过程是怎样实施的、他们用哪些黑名单、哪些字会被审查、他们和政府有过哪些对话等等. Google也不理睬在他们的官方中文博客上的审查问题(根据HRW),而且在他们的官方英文博客上的审查审查声明上,一个“审查”字眼也没有.

Google是从何时起开始审查内容的?

这很难讲.我自己遇到审查是在2003年,不过在那之前好像就没有了.在中国,Google从2006年1月开始审查.(根据Google员工Matt Cutts,Search Engine Roundtable.)

Google怎样调整在中国的自我审查?

通常,Google说他们的“政策是不审查搜索结果.然而,作为对当地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回应,我们可能会这样做.”对于中国,Google争辩说过滤搜索结果显然损害了他们的使命,但是不给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提供Google搜索会更严重地损害他们的使命.

其他人,比如比尔盖茨(根据Times Online),支持Google的立场,他说审查“对于不在中国做生意的科技公司是没有理由的”,还说“接触外接就是阻止更多的审查”.

Google在自我审查版的Google.cn上线以前完全不能为中国提供Google搜索吗?

不尽然.在几次中国政府的完全关闭举动以后(Sergey Brin在Playboy的采访中说到,关闭举动是由于用户的抗议而停止的),中国用户能够使用Google.com和Google中文google.com/intl/zh-CN/.不过,根据Google的数据,Google.com在中国只有90%的时间能被访问到.另外,根据Google的Sergey Brin(via CNN),一些大学负担不起国际带宽,也没有必要为Google.com多花钱.

中国政府屏蔽Google.com比以前更容易了吗?

有人说是这样,因为当有一个审查后的Google.cn替代物可用时,舆论应该会减少对屏蔽Google.com的谴责.

我怎样检查我的中文搜索结果是不是被审查过的?

把你常用的浏览器的语言设为中文(比如在Firefox里,工具 -> 选项 -> 高级 -> 选择),然后访问www.google.cn.或者,你可以直接访问www.google.cn/webhp?hl=zh-CN.在被审查后的搜索结果的底部,你会看到斜体字的“据当地法律法规和政策,部分搜索结果未予显示”.

Google怎样审查?

从外界所能了解的一点东西来看,Google可能是基于域名、子域名、完整URL、或者关键字来审查.例如,news.bbc.co.uk的所有大概225万个页面在Google中国的网页搜索中都被审查掉了,说明可能有一个URL黑名单.在Google中国的图片搜索中,以国家主席的名字或者某次惨案为关键词的搜索结果全部被审查掉,说明可能有一个关键词黑名单.

审查搜索结果是作恶吗?

是不是作恶要取决于你问谁了.两个基本的相对观点是:

1. 审查也许不是很好,但比非常邪恶的事情要好很多.

2. 审查就是作恶,因此要在任何情况下避免.

支持审查的人,比如中国Gov,可能会沿着第一条进行辩解:审查不是很好,但是free言论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问题,这样一个大国一定要有秩序才行.Google公司也会沿着第一条进行辩解:审查不是很好,但是从长远来看,公司不会给这样一个大国造成更严重的问题.其他人支持第二条:这是一个原则问题——不允许任何作恶——从长远来看更有道理.Sergey Brin曾经告诉CNN说,他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是非常有道理的.”

Google中国的审查行为违反了Google的“不作恶”原则吗?

我认为没有,因为Google为了进入中国而引入了一个平衡邪恶尺度的新哲学.最乐观的解释是他们现在为了更好的东西而允许做一点小恶——一个更悲观的解释是做这一点小恶什么更好的东西也带不来.不过,这两种解释都不符合严格的“不作恶”.

Google中国的审查行为对Google的业务有好处吗?

只有时间能说明.根据卫报,Sergey Brin在2007年承认到目前为止,“从业务角度来说,做审查的决定……造成的总的影响是消极的,”主要是由于Google的这一行为损害了自己的声誉.(我认为对处理用户数据这类的业务来说,用户的信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资产.)

Google只是审查在那个国家不能被看到的东西吗?

不是.有时Google审查那些在某个地区无论如何也访问不了的站点,在其它时候,他们审查那些能够被访问的站点(如果你直接把网站的URL输入到浏览器的地址栏里).

Google会在要求下把拥护ZF的网站的排名提高吗?

不会直接这样做,但会间接地:如果一个反ZF的网站在搜索结果中排第一,而一个拥护ZF的网站排第二,那么把反ZF网站审查掉后无形中就把拥护ZF的网站的排名提高了.

审查搜索结果会把有问题的网站删除吗?

需要记住的一点是审查搜索结果意味着“杀掉传递信息的人”,因为你没有移除实际的网站,只是把某人说它存在的文字移除了.有些国家会确保整个网站被关闭,或者用ISP来阻挡,而其它国家往往认为移除在搜索引擎中的“痕迹”就足够了(比如德国).

Google审查所有ZF认为是“敏感”的东西吗?

不是.比如中国,很多敏感内容都被移除了,但仍然有许多敏感内容出现在Google里.

中国用户喜欢自我审查版的Google.cn多过喜欢几乎不审查的Google.com吗?

不尽然,Google的Sergey Brin在2006年说“事实上公司所有在中国的客户都用不审查的服务”.

来自中国的用户可以绕过审查吗?

是的,用户可以从Google.cn、Google.de或者Google.fr换到比如Google.com来绕过大多数审查.不过,在 Google的责任之外,当地网站可能会被ISP拦截,特别是在中国.然而——特别是在中国——当你主动地尝试绕过审查的时候可能会有些危险(关于这个我没有明确的信息).

Google的每个员工都同意Google的审查政策吗?

那应该不是问题的关键——甚至在Google内部,各种意见也是有分歧的.Google的创始人之一Sergey Brin在2006年考虑过“或许现在坚持原则立场更有道理些”.Google在中国做审查之前(根据UC Berkeley News),Sergey认为“Google让中国人能接触到更广泛的信息,是在中国做了件好事.”在2004年,Google团队多少有些骄傲的贴出“对中国的互联网用户来说,Google是仅存的不审查任何网页的大型搜索引擎.”

(未完待续)

狂人发布Windows Vista傻瓜式破解程序V3

狂人之家发布了基于Softmod的Windows Vista傻瓜破解工具,在Vista下即右键点击此程序,选择“在管理员模式下运行”,按提示选择正确的版本后,点“执行”自动导入授权证书,自动更换序列号,自动安装SoftMod补丁,重启后即可进行激活.

2007.3.4加入的功能:
1.改用SoftMod为激活核心
2.精简了破解程序体积

下载:Vista傻瓜式破解程序V3(免刷BIOS)

美国交通部阻止员工升级新版微软软件

根据InformationWeek的一份备忘录显示,美国交通部正在试图阻止上万名联邦员工升级到最新的微软软件,包括Office 2007和Windows Vista,理由非常简单,交通部的技术人员对新版微软软件并不信任,以下是DOT CIO, Daniel Mintz的原话:

似乎没有令人信服的技术或业务升级到这些新微软软件产品. 此外, 这里似乎有具体理由不升级."

"there appears to be no compelling technical or business case for upgrading to these new Microsoft software products. Furthermore, there appears to be specific reasons not to upgrade."

查看:U.S. DOT Bans Microsoft Upgrades

政协委员质疑采购腐败 IT采购潜规则泛滥 '无单不贪'

“明明是1100元能买到的打印机,一经过政府采购,就成了1500元,而且还没有还价的余地.”山东省政协委员许云飞在山东省政协九届五次会议中的提案质疑,“政府采购只买贵的不买对的.”

许云飞的质疑不是个案,目前的IT采购中潜规则泛滥,而大企业和政府采购已成为商业腐败的重灾区.

长期浸淫在这一领域的IT经销商薛静说:“希望两会代表们更多关注于大项目、大标案的管理,目前这些单子中商业贿赂问题非常严重.那些小单的主管人员也都是看着这些大项目的'廉洁'程度办事的.”

无单不贪 各出奇招

薛静向记者讲述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个故事:去年,一家大型事业单位为4位技术人员采购四台电脑,并需要采购整套正版软件.该单位总部的IT管理部门已经与软件商签订了“全年买断性方案”,即:由总部一次性付几百万元给软件商,而后一年内无论用多少都不再管.而该单位总部以300元/套的价格向下属机构销售. 但采购人员却对薛静说:“1200元,都给了才返回来几个钱,何况从总部拿货.这样吧,大家就当做不知道有全年方案这事,我们直接从市场采购.”结果是本来可以1200元解决的问题,他们以6800多元一套的“市场优惠价格”回去报销了.4名技术人员均在这笔普通软件采购中拿到了两千多元的回扣.

“无单不贪”好像已经成为一种潜规则,而这里面的招术却各不相同.

薛静反映:例如IT系统管理人员每年要把握最新IT技术与公司实际业务应用的结合,但获得最新IT技术的主渠道并非专业媒体以及学习班,而是各家IT公司主办的技术大会,以及小规模的行业研讨活动.薛告诉记者:从商业招待费立项看,这已经成为摆在台面上的事了.但令人担忧的是,由于研讨会浸透了太多商业招待意味,高品质的技术研讨内容越来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各个公司巧立名目搞的各种各样变相客户招待活动.一位服务器销售代表告诉记者,他曾经见过最滑稽的会议礼品为镀金镶钻的U盘,里面拷贝着会议技术文档.

另一个常用的商业贿赂手段隐藏在促销方案中.某跨国IT企业的销售代表江先生向记者透露:“我们在很多年前吃过这方面的大亏.”江先生说,他们的内部文化一直认为:实惠是最好的促销方案.惯用的手段也是折扣、降价.“2001年,一家日本品牌整合内部资源,打出了买服务器送彩电的活动,收效甚好.”江先生说,“这在当时给很多IT企业上了一课.原因很简单:赠品不列在销售清单上,相关采购负责人可以将电视私留自用,或者用来'孝敬'上司.”而后业内出现了“买十台笔记本,赠送一台”等更实惠、更创新促销方案.

此外,在IT 产品价格透明度极高的今天,IT企业采取了种种形式“模糊化”价格,以使产品交易中留出更多的商业合作空间.以高端的服务器和存储产品的价格“模糊化”程度为最高.江透露:目前高端产品单要报价主要看客户预算,只有一个厂家指导价.“我见过报价8万元的机器,找厂家要特单(特殊待遇价格),1.8万元就拿到进货价的,中间有6万多元的空间”又如,一些高端服务器,4颗至强 CPU的卖价15万元,而插1颗CPU(配合支持4颗的主板)的价格只有2万多元,渠道商大可私下购买3颗CPU,动手自行DIY成高端产品.这样渠道商和采购经理可以有大量的空间.

在价格透明度极高和利润又很低的笔记本、台式电脑等通用型产品中,常用的手段是将不同的型号分别供应个人市场和企业采购,来避免价格透明.比如,报给政府采购网上的产品的型号,市场上均没有出售,这样使得采购价格与市场价格根本无法对比.

采购反腐 势在必行

在这个圈子里,“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薛静说道,“按照目前IT企业营销攻势,层层围堵,只要做IT采购的工作就不可避免地掉进来.”

从中国朗讯商业贿赂事件到建行张恩照事件,近年来IT采购当中的商业贿赂频频案发.不久前,上海市公安局经济犯罪侦查总队破获上海首宗系列商业贿赂案中,上海世迅网络公司向麦当劳、麦肯锡、富士施乐、瑞士工程公司ABB及惠而浦等7家著名跨国公司行贿,涉案金额达400多万元,部分犯罪嫌疑人辩称收受回扣是 “行业惯例”.

1月底,银行业治理商业贿赂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外发布2006年查处的银行贪污案数据显示:在查处的113宗中,涉案金额2608万元,其中采购环节是发案的“重灾区”,而IT采购则是其中的重要项目之一.

大型商业公司IT采购已经成为商业贿赂案的一个高发地带,而另一个重灾区就是政策采购.

“现在政府采购都是集中采购,只能选择采购名录里的卖家.连我们研究人员用课题费买电脑都不能自由选择.”一位官员告诉记者他遇到的困惑.在他看来,政府采购当中的“猫腻”更多.“买机票只能到两家指定地点购买,中英往返机票外面 6000元能买到,在那里要近12000元.”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金碚认为:“政府集中采购原本是想利用买方垄断使买家买到更便宜的东西,但在技术与制度跟不上的前提下,集中采购反而造成了卖方垄断.而且在指定卖家的过程中,由于机制不透明,反而导致很多腐败的可能性.”

“当前有些政府采购变了味,采购的产品不廉反贵,行政采购单位没有了自主选择市场、自由挑选产品的余地,成为封闭状态下的采购.”许云飞认为对于采购的整治非常迫切,“采购中出现吃回扣、拿中介好处费,这些问题很多人称之为潜规则,或者暗中的肮脏交易,但事实上从我了解到的情况看,这些已经不再是'潜'和'暗 '的东西了.现在是尽人皆知、到处都是,吃回扣已经是相当普遍的现象了.这种腐败和以权谋私现象到了必须整治的地步.”

虽然,政府采购并没有像商业企业采购暴露出来的案件多,但显然政府采购中的商业贿赂已经相当严重.“'只买贵的不买对的'这类现象必须改变.”许云飞呼吁.

“政府集中采购的本意是两个:一是买到更好、更便宜的东西,二是保护民族产业.但现在看来效果并不明显.所以,需要建立有效的机制,还要有先进的技术配合,同时也需要高度的社会监督,这个问题才有可能得到解决.”金碚对此问题给出了这样的建议.

消息原载《中国经营报》

2007年3月3日星期六

Google总部:我不叫'谷歌'

Google总部抵制中文名谷歌 一度在服务器屏蔽
--跨国公司中国区总裁们2006表现
  李开复因为深受比尔·盖茨的青睐而成为中国学生的“精神教父”,顶着“成功学专家”和“技术天才”的光环.但现在,他的光环似乎黯然许多.在替Google开拓中国市场的这一年里,李开复经历了太多的怀疑和指责.

  履新伊始,李开复就致力于Google的本土化,首先是做汉化,李开复、周韶宁为首的Google中国管理层对Google走汉化之路非常坚定.狗年春节前夕,Google悄然推出自己的中国网站www.google.cn.

  这一举措在国内遭遇信息产业部对ICP牌照方面的质疑和狙击,一度造成登录不稳定,半年流量仅为Google.com的1%,几乎不及一个一般性新产品上线后的水平.Google.cn在公关和市场方面的负面影响,已经严重影响了Google.com在中国的运行,并波及整个Google公司.对此, Google合伙创始人布林甚至发表了“或将重新评估Google.cn”的评论,引发了Google退出中国市场的传言.

  2006年4月,Google中国发布了中文名“谷歌”,这导致了与美国总部的明显冲突.Google总部,许多人坚决反对在“Google”之外再起名,所以通过美国总部的服务器,一度将“谷歌”的信息给屏蔽了.而且,“谷歌”在国内恶评如潮,受到中国网民的强烈抵制,甚至成立了“反谷歌联盟”.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对外发布的2006中国搜索引擎市场调查,搜索引擎市场上,百度继续成为多数中国用户首选的搜索引擎,而 Google的市场份额为25.3%,与去年同期相比,下滑了8个百分点.一些分析人士认为,Google在国内经历着反复难以登录的困境,因为服务器不在中国、政策的环境以及其他种种原因造成如此现状.

  此时更有舆论怀疑李开复在Google中国,仅仅是忙于经营个人品牌,对Google主营的搜索业务很少过问,甚至对搜索了解甚少.因为这一年来,在技术上Google.com越来越不稳定;在产品上,Google中国的新产品总是引发非议,比如汉化和虚拟图书馆等.

  业内一位资深专家认为,Google本身就存在服务器“远在他乡”所带来的不便利,而要克服这一困境,更加需要在系统维护等各方面下功夫,但这方面, Google中国做得远远不够.搜索引擎是一个庞大的软件系统,对新技术开发要求特别严格,而从李开复进入Google中国后的情况来看,Google中国在这方面的发展速度明显放缓,与百度相比,在技术开发方面,Google中国的差距不是缩小了,而是拉大了.

  此外,9月微软击败Google,和中国电信达成战略合作,共推互联网搜索服务,也让人质疑李开复的政府公关能力.

  李开复一年来的本地化工作成效不大,开局不顺.有人认为,做汉化是小乘,李开复更应该做的是把服务器搬到中国来,获得对实际业务的控制权.据了解, google中国的技术人员实际上并不负责搜索引擎核心技术的开发,即使是中文搜索的核心工作也放在美国.在中国的技术人员甚至没有对Google.cn 页面设计的话语权,更不要说接触Google的主流产品了.在这种状况下,要求Google中国的技术人员开展新产品的开发简直是强人所难.

  面对狭窄的权力空间,中国区总裁们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周韶宁已经挺不住了,于12月31日正式离职,原因是向总部提交的一份本地化发展策略遭到总部否决.李开复,你还能挺多久?

来源:《竞争力》杂志

2007年3月2日星期五

出现一种日本木马 专打盗版P2P网络

印象中木马,病毒都是无恶不作的,没想到日本却出现了一种木马专门帮忙清杀盗版,Sophos发现有一种日本产的木马专门分布攻击传播盗版资料的P2P网络.这木马的行为是急公好义还是狗拿耗子,您的意见呢?

这种木马名为Troj/Pirlames-A,以屏幕保护的模式伪装,当它感染用户系统时会将用户从P2P网络中下载来的盗版内容修改为一个流行漫画家的新书封面图片,还会出现漫画书中的角色Ayu Tsukimiya,文件一改,这样一来盗版P2P也就无法继续了.

而且这种木马胃口很大,目前已知EXE, BAT, CMD, INI, ASP, HTM, HTML, PHP, CLASS, JAVA, DBX, EML, MBX, TBB, WAB, HLP, TXT, MP3, XLS, LOG, BMP等后缀的文件都会成为它的目标.

cnBeta采自Neowin

暴风影音再次被报毒 官方解释与上次完全相同

暴风影音继上次被卡巴斯基报毒后,诺顿的最新更新再次报stormupd.dll为病毒,这次暴风的回应与上次几乎如出一辙...都第一时间联系了反病毒软件厂商,并且建议用户关闭病毒防火墙.

访问:暴风论坛页面

各位用户好:

诺顿2006和赛门铁克自2月27日升级病毒库以后,检测暴风影音的升级模块stormupd.dll是病毒,直接删除,导致暴风影音无法使用。

关于此次误报,我们已经和诺顿第一时间进行联系,我们会尽快解决此事。有新的进展,会及时通知大家!
大家可以暂时先关闭诺顿对暴风影音的监控,放心使用暴风影音。

对此给大家造成不便,深表歉意!

暴风影音

1月21日的的公告: 卡巴斯基病毒库提示暴风的升级模块是木马,造成大部分用户无法正常使用暴风影音,
对于此事,我们已经在第一时间与卡巴斯基取得了联系。

Google 首页惊现1.85M ''不明''视频文件

现在打开Google常规主页(http://www.google.com),点右键使用迅雷下载全部链接,会下到一个1.85MB的视频文件.这是迅雷与Google合作的结晶还是谁不怀好意的玩笑呢,请睿智的您去辨别吧.

步骤很简单:
1、访问Google常规主页http://www.google.com
2、页面右上角“Personalized Home”(个性化主页)链接上单击右键选择“用迅雷下载”即可
(英文主页(http://www.google.com)能下到第三部分,中文主页(http://www.google.com/intl/zh-CN/)能下到第一部分。其他语言的主页下不到)


我们能找到的此描述最早记录是2月11日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一位计算机爱好者的日志:http://hi.baidu.com/woood/blog/item/dbf6960a6d55ed1f95ca6bba.html

2007年3月1日星期四

令人发指的虐兔事件